今年以來,我國社會和經濟領域的改革全面深化。作為對外投資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業務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中國企業日益成為活躍在國際市場的重要力量,行業轉型升級進入新的階段。
業務規模穩中有升新市場驅動新增長
據統計,我國今年1-10月份,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1079億美元,同比增長10.9%,新簽合同額1259.3億美元,同比增長1.1%,業務增幅保持穩中有升的增長態勢。由于業務總量的基數日趨龐大,規模增長的絕對值不容小覷。2014年公布的ENR250強,我國上榜企業62家,比上年又增加7家;企業平均營業額達12.74億美元,同比增長4.34%。亞非傳統市場繼續鞏固,阿爾及利亞、沙特阿拉伯、肯尼亞等國家依然處于貢獻率排名前列。而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在北美、拉美、歐洲等地區接連簽署重要項目,標志著新市場開拓取得明顯成效。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標美國普拉斯基高架橋項目、韓國釜山海云臺綜合體項目,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中標阿根廷水電站項目等,表明中國企業正逐步適應中高端市場的要求,不斷積累經驗。
項目規模擴大優勢領域形成
據統計,今年1-10月,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484個,合計1015.1億美元,占新簽合同總額的80.6%。其中上億美元的項目268個,10億美元以上超大項目14個,同比增加5個。據承包商會對項目投議標情況的統計,企業1-11月間參與中高端(BOT、PPP、EPC、DB和技術服務)項目的投議標共計820次,涉及金額2152.93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7.82%和5.1%。
伴隨“走出去”的進程,中國承包商工程技術和經驗優勢日益凸顯,據本年度發布的ENR250強國際承包商數據,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優秀企業在道路施工、房屋建筑、水利電力、污水處理以及信息通訊建設等領域排名進入前10位,專業優勢進一步鞏固,企業實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中國裝備、中國標準“走出去”實現突破
今年來,國內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為我國企業參與海外綜合性項目提供了支撐,2014年我國企業在傳統的電站和通訊領域再創佳績,鐵路和機車領域企業進軍海外的步伐也明顯加快。
山東電建公司在沙特中標的電站EPC項目,總額近20億美元。華為公司在法國、巴西等國相繼簽下電信大單,合計金額超過30多億美元。由中鐵建-中機公司聯營體實施的土耳其安伊高鐵建成通車,標志著“中國高鐵走出去”實現了重大突破,帶動了機電設備、鐵路通信等產業集群進入海外市場。
今年5月,中國路橋公司簽約實施的肯尼亞蒙內鐵路,全部采用中國技術標準,邁出了“中國標準走出去”的關鍵一步。
投資并購實現市場拓展
現今,許多中國企業都意識到在國際競爭新階段,境外投資是必不可少的經營手段,是業務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今年3月,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第一單海外并購交易,收購美國知名承包商PLAZA建筑,不僅使中建公司在美國的經營規模翻倍,還進一步提高了屬地化水平,踏入了增長勢頭強勁的美國西、南部市場。
今年2,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成功完成了對世界知名室內設計企業美國威爾遜公司的收購,從而成為了首個進入世界頂級酒店室內設計小名單的中國企業。另外,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則通過聯合并購,獲得了南亞地區重要港口的運營權,延展了原有業務鏈條。
更多中國企業通過與當地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共同參與東道國的項目建設,或通過投資開發房地產項目、購買礦山、開發農業和商業設施等方式開展多元化經營扎根海外市場,業務轉型升級取得了明顯成效。
增強屬地化經營能力成為行業共識
基于對66家在非中資企業的調查,承包商會2014年發布了《中國承包商非洲本土化實踐報告》。
報告指出,中國企業的本土化水平不斷增強,雇傭本地員工比例平均達到60%以上。企業逐步轉變“打一槍換一地”的舊有思維,而將“海外營銷中心前移”、“打造海外運營和服務平臺”等作為拓展海外業務的新戰略,“植根海外、本土化發展”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高端勞務派遣成為企業關注的重點
今年1-10月,我國對外勞務合作派出各類勞務人員44.9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6.1萬人,增幅較為明顯,其中工程項下的外派勞務占行業規模48.3%,所占比重繼續上升。面對國內工資上漲等因素帶來的招工難題,不少勞務企業轉變經營思路,將業務開拓重點瞄準素質要求高、專業技術強、海外收入多的高端勞務市場,通過專業培訓和定向輸送等方式的探索,在德國廚師、歐洲及中東地區護理師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